#知福 #惜福 #培福 #造福

「因果」、「不落因果」、「不昧因果」的理解

「不落因果」意思是認為沒有因果,所造之業不會受報
「不昧因果」意思是覺知所受是過去所造之業

對「因果」的領悟:「因果法則」是地之基礎,往下的話是冤冤相報,中間是因果循環、往上是和解跟化解,再來是思維跳脫圈子,做系統外思考,不做系統內好惡的情緒與評價,但是做選擇的時候,選擇可以長遠有利人利已利眾生的方法、想法、行為。

過去所積累之思維,造成注意力慣性放在「惡」「苦」忽略自己具有「善」「樂」的本能。

如果忘記,不知覺的以為沒有業果就不會感業果。

所以才需「懺悔」、「持戒」、「積善」。

而做這思考與行為時,因讓大腦回想事件、思考改善、思考如何做出跟以前不一樣的行為、思考如何做才能非落入冤冤相報的因果循環....這過程即是「覺知」。
定期做功課就是養成習慣,這一過程的「覺知」已開始一步步脫離舊有的模式,長期積累下來即容易保有「覺知」,最後定能改變與跳脫。

這過程中需留意的是

若為了一些更大的成就,認為犯小錯是值得的,故而有一些危險的認知與行為,比如不清楚因果,以為自己可以承受,卻沒想到果報之大。

若為了一些更大的成就,故而有一些危險的認知與行為,比如不清楚因果,以為所犯之錯不會受報。

所以養成習慣與有同行者互相提醒是非常重要的。

上人開示「不『落』因果」與不『昧』因果」
https://daaimobile.com/project/5c6e3cf29fac2c000614dc59

--
《造局者》Framers: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
「幾乎沒有錯誤的思考框架,只有不適合某種情境的思考框架。」
「對其他的框架保持開放與接受,並小心單一真理框架的危險」
「唯一一種錯誤的思考框架,就是拒絕其他的思考框架的思考框架。」

   所以小心自己 #內耗 #內捲 #自私 #嫉妒 #見不得別人好 的情緒與思考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femirror 的頭像
    lifemirror

    《學好孔孟》

    lifemirr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